好的股票配资推荐 知名演员称“好多吃素的朋友去世了”引热议,长期素食到底好不好?
发布日期:2025-04-06 22:16 点击次数:51
近日热播的综艺《一路繁花》中好的股票配资推荐,
74岁演员刘晓庆介绍称
“自己很多吃素的朋友都去世了”,
其中一位旧友吃素16年,
骨质流失严重,只能拄拐出行,
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去世。
图片来自微博
这一言论引起网友热议:
长期吃素的人,身体都怎么样了?
素食到底是“长寿之道”,
还是暗藏着健康风险?
普通人该如何看待素食?
只靠素食
能满足人体必需营养吗?
我们常说的素食,是一种以谷类、豆类、蔬菜、水果为主,不吃畜肉、家禽、海产品等食物的饮食方式。严格纯素还要求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,不掺入动物油脂或者由动物油脂制成的调味品等。
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素食方式,如:
蛋奶素食:可食用鸡蛋、牛奶、奶酪、黄油、酸奶、冰淇淋和其他乳制品;
鱼素食:允许食用鱼类和贝类等。
我们以常规的狭义素食为例,乍一看,素食几乎包含了人体必需营养类型:
碳水化合物、能量、蛋白质、脂肪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、矿物质……
“那岂不是光靠吃素,
就能满足人体健康需要了?”
还真不是!
举几个简单的例子——
蛋白质:
人体对素食中植物蛋白的吸收率,不如动物蛋白,长期只吃素食,容易缺少蛋白质。
维生素B12:
果蔬确实富含维生素,但缺少了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维生素——B12,它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,如动物肝脏、肉等;植物性食物中,仅在发酵类和菌菇类中少量含有。
铁:
铁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,人们常认为能补铁的菠菜、红枣、枸杞等植物性食物,主要是非血红铁素,对人体来说吸收利用率很低;而动物性食物如一些海鲜、瘦肉、动物肝脏及血制品中的铁为血红素铁,人体的吸收利用率明显高出许多。
为什么不建议普通人
长期素食?
人体一旦缺铁、缺B12、缺蛋白质,会造成贫血、营养不良,导致肌肉力量的下降,加重骨质疏松,容易发生跌倒、骨折的情况,还会增加患结石、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。同时,人体免疫力降低了,疾病会找上门来。
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,这几类群体对饮食结构均衡的要求更高,长期纯素饮食对身体影响很大,会降低免疫力。
此外,研究调查发现,纯素食者还容易缺乏锌、OMEGA-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元素。
相较之下,肉蛋奶等荤食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蛋白质,还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,同时还含有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、矿物质等。
图/视觉中国 文图无关
当然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现代人确实出现了不少因“吃肉多”导致的慢性病。但是,健康饮食的原则是适量,而不是绝对禁止。
知多点:
还有专家从中医角度指出,不少素食如菇菌类、豆类食材、部分蔬菜性偏寒凉,吃太多也可能伤脾胃、损伤阳气。
比如,老年人多会有气血不足的情况,不注意辨证一味跟风吃素,反而容易出现腹胀、口泛清涎、纳差、头晕、恶寒等阳虚症状。
长期吃素能降血糖血脂?
这些误区要厘清
说到吃素的好处,很多人会想到减脂、降血糖、降血脂等。那么,长期素食也有这样的效果吗?其实,不少人都对此有认知误区。
误区一:
长期吃素能降血糖?
不可否认的是,素食中的膳食纤维能帮助减重,明显降低血糖和胰岛素的分泌,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糖尿病患者降糖。
此外研究发现,采用低脂素食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,即使体重没有明显变化,相对于正常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,其空腹血糖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明显降低。
但要强调的是,膳食纤维降糖≠全素食降糖!有几个雷区要注意:
①不是所有素食都能降糖。比如淀粉含量高的土豆、山药、芋头等,吃多了不能控糖,还会增加血糖波动范围。
②素食不是吃越多越好。只有在原摄入热量基础上减少500~600千卡,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。一些加工步骤较多、本身热量较高的素食也要控制,如豆腐皮、红烧茄子、各类酱料等。
③1型糖尿病患者吃素降糖效果有限。饮食调控对于其血糖的影响非常小,必须要通过药物和胰岛素才能使得血糖达到理想范围。
误区二:
长期吃素能降血脂?
先说好的方面:
适当多吃素,直接减少了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;
多吃膳食纤维,可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胆固醇吸收,有助于血脂控制;
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参与身体代谢调节,对血脂管理有积极作用。
再说误区:
正如前文所说,长期纯素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,反而影响身体代谢和修复,导致脂类物质代谢紊乱;
另一方面,血脂水平还受遗传、脂蛋白合成及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,有些人即使吃素,也可能出现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情况。
误区三:
靠长期吃素减重、维持身材
如果长期吃素,体内蛋白质、氨基酸不平衡,会造成肝脏转运脂肪发生障碍,导致脂肪在肝脏滞留,会引起脂肪肝。
另外,不少人选择“以水果”代餐,而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,如果没能及时地经肝脏代谢,同样会转化为脂肪在肝内积累。
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虽然看起来不胖,甚至很瘦,却患有脂肪肝,这种靠牺牲脏器健康来维持身材的做法不可取。
“素食者更长寿”?
看待研究应全面客观
说了这么多理论上的东西,回到真实生活中——
爱吃肉的人vs爱吃素的人,到底谁更长寿?
有约君查阅相关研究发现,确实有不少研究得出了“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死亡风险更低”的结论,如:
一项发表于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上涉及9万多人的随访研究发现:与非素食者相比,素食者在65岁时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1%,在85岁时降低了2%;其中,素食者因患肾功能衰竭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疾病而死亡的风险,均比非素食者低。
一项发表于《英国医学杂志》的研究追踪4万余人长达18年后发现:相比肉食者,素食者患心脏病风险低22%。
这些研究结论,
能说明“素食者比肉食者更长寿”吗?
对于这类结论的解读,我们不能一概而论。因为死亡风险不仅与饮食相关,还与其他各种社会因素,环境因素等密切联系。
而且,多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均指出,样本中素食者更长寿的原因多样化,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素食者自身伴随着的一些健康生活习惯,比如一些素食者热爱运动、坚持锻炼、拒绝吸烟、滴酒不沾。所以不能将长寿都归结于吃素这一点。
同理,我们也需要客观看待一些得出“肉食者更长寿”结论的研究。
荤素搭配均衡才是
普通人的“长寿饮食之道”
不少明星名人之所以能坚持素食主义,又能维持身体健康,靠的是专业营养师打理日常饮食;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不能一味模仿、只摄入素食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饮食重在荤素搭配均衡,品类多样化。
各类食物该吃多少?可参照下图:
(图/中国营养学会)
最后,如果确实想吃素,吃素前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,再进行合理素食。
比如体质虚弱、体能消耗量大的人、患有甲亢、贫血和低血糖的人,是不建议素食的。
对于普通健康人而言,较为合理的素食方式是分期素食和分餐素食。
分期素食是指在自己血脂、尿酸水平异常的时期选择阶段性素食,或每周固定几天素食。
分餐素食一般指每天一到两餐素食,另外餐次可以荤素搭配。
此外,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素食人群膳食指南建议,素食者应该掌握以下关键原则:
1.谷类为主,食物多样,适当增加全谷物。建议全素人群(成人)平均每天摄入谷物250到400克,其中全谷物为120到200克;蛋奶素人群(成人)每天谷物为225到350克,全谷物为100到150克。
2.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,每天50到80克。
3.选用发酵豆制品,平均每天5~10克。豆制品经过发酵可产生维生素B12。
4.常吃坚果、海藻和菌菇。全素人群(成人)平均每天吃坚果20~30克,蛋奶素人群(成人)平均每天吃坚果15~25克。
5.蔬菜、水果应充足。吃的量跟一般人群一致。
6.合理选择烹调油,应多选择亚麻籽油、紫苏油好的股票配资推荐,增加ω-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。